10月25日,来自国资委及有关上市公司公告信息显示,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集团”)与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重工”)实施联合重组,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中船集团和中船重工整体划入中国船舶集团。“两船合并”后,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降至95家。
早在今年初,国资委就强调,今年要积极稳妥推进船舶等领域企业战略性重组。今年7月1日晚间,中国重工、中国船舶、中国动力、中船科技、中国应急等上市公司齐发公告称,控股股东中船集团正与中船重工筹划战略性重组。但有关方案尚未确定,方案亦需获得相关主管部门批准。资本市场对两船推进合并的“官宣”反响热烈,两大集团旗下多家上市公司的股价直封涨停板。
据了解,这两船原本是一家。1999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基础上组建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有着“南船”之称的中船集团,注册地址位于上海,在世界500强中名列第364位。中船集团拥有3家上市公司、3家船舶研究设计机构,集团旗下聚集了一批实力雄厚的造修船企业和船舶配套企业,包括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上海江南长兴造船有限公司等。
有着“北船”之称的中船重工,注册地址位于北京,在世界500强中排名第245位,位居全球船舶企业首位。中船重工拥有上市公司5家,境外机构18家,二级成员单位95家,总资产5002亿元,员工17万人。在科研力量方面,中船重工拥有28个科研院所、完整的海洋装备科研创新体系和6万科技研发人员。
“两船”合并后,国资委监管的中央企业数量降至95家。业界普遍认为,两船合并是推进央企战略性重组又一重大事件,也是大势所趋,有利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推动船舶行业的结构调整,提升船舶业的国际竞争力。一段时间以来,全球造船产能严重过剩,国外造船企业兼并重组不断。在此背景下,两船整合恰逢其时,能够实现研发设计和产业协同,进一步合理布局、资源互补,加快做强做优做大。
实际上,对于“两船”合并的来龙去脉、重大意义,今年8月17日经济日报刊发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原董事长胡问鸣专访文章中已有透露。
“2014年我们就在推动‘两船’合并,此后每年都有关于‘两船’合并的建议。”胡问鸣介绍,2015年12月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三去一降一补”作为来年重要工作,船舶制造业与煤炭和钢铁被列为三个产能严重过剩的行业。“那个时候,国家集中力量解决钢铁、煤炭两个产能过剩行业、实施‘去’‘降’‘补’和产业整合重组,船舶制造业则是用白名单制度推进市场出清。我们希望船舶两个集团合并,主要是基于海洋装备做强做优的考虑和市场竞争应在不同所有者之间展开的原理。”
胡问鸣认为,中央企业除了完成产业发展和保值增值任务等经济目标外,还肩负着政治责任与国家使命。“两船”合并并不会产生国内船舶制造业的垄断,还会消减两船的一部分过剩产能,给市场留出更大空间。
据悉,两个集团造船产能加起来不到全国总产能50%,还有更多的产能存在于其他一些央企、地方国企和民企以及中外合资企业当中。从产品细分市场来看,其各大主流船型的在手订单占比均不到全球的15%,也不会触发垄断。
“南船北船‘离婚’20年,现在要‘复婚’了。”胡问鸣强调,那时候分开是对的,是为了引发竞争,把行政机关变成企业,促成了中国成为造船大国。现在合并也是最好的时机,可以聚合资源和力量、减少“内耗”,共同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两船合并后的内部重组整合,资本市场有很多期待。这是因为,两个集团拥有的9家上市公司中确有一些业务上的重复。比方说,中国船舶、中船防务、中国重工和中国动力,按照中国海防与中船科技增发计划,也有交叉,这些需要进行重组。
最新动向显示,10月24日晚间,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公告称,该公司已收到国务院国资委原则同意该公司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方案的批复。公告显示,中国船舶于2019年10月24日收到控股股东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转来的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中国船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有关问题的批复》,国资委原则同意股份公司本次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的总体方案。本次资产重组及配套融资完成后,股份公司总股本不超过 44.98亿股。其中,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持有19.89亿股。
来源:经济日报